军营观察丨“奋进号”理论宣讲小分队的创新之路
军营观察丨“奋进号”理论宣讲小分队的创新之路
军营观察丨“奋进号”理论宣讲小分队的创新之路上等兵(shàngděngbīng)走上理论宣讲台
■耿向阳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赵梓淇(qí)
第一次参与理论宣讲,上等兵刘佳雨居然带(dài)了一支乐队——
“青春(qīngchūn)淬火百炼成钢,遵从心中的梦想,拿起手中(shǒuzhōng)的钢枪,驻守在需要的地方……”歌声激昂(jīáng),掌声雷动。面对台下近千名观众,刘佳雨没有一丝怯场。
这名武警河北总队邯郸支队某中队的(de)步枪手,将(jiāng)自己和战友(zhànyǒu)扎根军营、艰苦奋斗的故事创作成歌曲,用现场演唱的方式向支队官兵表达了他的宣讲主题:奋斗让我们在军营中闪光。
去年,刘佳雨初入军营,来到武警邯郸支队某中队。这里(zhèlǐ)的军旅生活并没有想象(xiǎngxiàng)中那样轰轰烈烈,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站岗执勤。理想和现实(xiànshí)的落差,让刘佳雨心情有点失落。
一次在荣誉室(róngyùshì)(róngyùshì)进行的教育活动结束后,中队指导员叫住刘佳雨(liújiāyǔ):“你大学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,现在支队理论宣讲小分队正在招录队员。我相信,只要你努力,也能为这间荣誉室留下些什么……”听了指导员的话,刘佳雨有些(yǒuxiē)跃跃欲试,但想到自己入伍没多久,他心中(xīnzhōng)难免有些顾虑。
“大胆去吧!放下包袱,我们大家都会(huì)支持你。”在指导员的鼓励下,刘佳雨最终向宣讲小分队提交了(le)入队申请。而后,他(tā)利用自己在大学时掌握的PPT制作和(hé)播音主持技巧,为战友们认真讲解党的创新理论,凭借优异表现取得了宣讲小分队的“入场券”。
在准备第一次宣讲的过程中,小分队队长田稷龙鼓励刘佳雨发挥个人特长,创新宣讲形式,不要把(bǎ)理论宣讲局限在传统讲台。最终,刘佳雨作出了一个大胆(dàdǎn)决定——用现场演唱的方式(fāngshì)登台宣讲。
那是一段忙碌(mánglù)、疲惫而充实的时光。为了收集素材创作(chuàngzuò)原创(yuánchuàng)歌曲,刘佳雨(liújiāyǔ)常常忙到深夜,也一次次被身边战友的事迹所感动:驻地发生山体滑坡,中队官兵作为第一梯队进驻灾区,为受灾群众打开生命通道(tōngdào);将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,中队官兵顶着烈日运送战备物资,每个人的军装都被汗水浸透……他将这些故事带来的触动写进歌词(gēcí),并将这首歌命名为《寻光》。
宣讲当天,刘佳雨站(zhàn)在舞台中央,将歌中的故事唱给全支队官兵。歌曲终了,面对台下雷鸣般的掌声,他心中(xīnzhōng)满是自豪。
创作的过程、宣讲的过程,同样也是成长的过程。成为宣讲队员后,刘佳雨不仅收获了(le)战友的赞许与信赖,还有许多帮助与支持。大家都说,他在工作(gōngzuò)生活(shēnghuó)中越来越积极开朗,走上台时甚至“自带光芒”。
作为一名上等兵,刘佳雨能够(nénggòu)加入(jiārù)宣讲小分队,为理论宣讲带来新的变化,离不开该支队(zhīduì)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不懈探索。据了解,他们不仅在内容形式创新上下足功夫,还在支队各级遴选宣讲队员(duìyuán)。刘佳雨正是经过了面试、考评、答辩的层层(céngcéng)关口,最终成为理论宣讲小分队一员。
随着宣讲小分队的运转日益成熟(chéngshú),一场场“接地气”“冒(mào)热气”“有人气”的理论宣讲不断呈现在官兵面前。同时,越来越多“刘佳雨们”报名加入宣讲小分队,为支队思想政治教育(jiàoyù)带来更多创新活力。
“奋进号”理论宣讲小分队的创新(chuàngxīn)之路
■解放军报(jiěfàngjūnbào)特约记者 耿鹏宇 赵梓淇
武警(wǔjǐng)河北总队邯郸支队“奋进号”理论宣讲小分队为基层官兵宣讲。(田稷(tiánjì)龙 摄)
一次“失利”,引发一场(yīchǎng)理论宣讲的“自我革新”
回想起那次宣讲“失利”,一级上士李德松至今(zhìjīn)还有些惭愧。
当时,李德松刚在上级组织的优秀政治教员比武中取得名次,受邀加入武警邯郸支队“奋进号”理论宣讲小分队参加巡回宣讲。没想到在互动环节(huánjié)中,他却被台下一名战士“问住了”——“李班长,您(nín)刚才讲的故事(gùshì)我们在教育课上听过很多遍(hěnduōbiàn),请问(qǐngwèn)您有没有什么新的见解或案例分享?”
这个意外插曲让李德松和宣讲(xuānjiǎng)队员意识到:“如果只是简单搭台为大家上教育课,那么组建小分队(xiǎofēnduì)就失去了意义。”
“好的理论课,应该是不用本子(běnzi)记也能刻进人心里的。”复盘会上,基层官兵代表(dàibiǎo)表示,“对于一些问题,大家虽然有基本判断,但难以说服自己,需要理论宣讲来(lái)指明方向。”
那场复盘会后,许多宣讲队员都开始深入思考,到底该如何发挥好“奋进号”理论宣讲的品牌作用,让台下(táixià)官兵感受到思想共鸣(gòngmíng)。
事情的转机,发生在一次主题党日活动(huódòng)。
那次,该支队和驻地某红色教育基地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。为增加党课教育的互动性,该基地把党课授课地点(dìdiǎn)设置在一座烈士(lièshì)纪念堂(jìniàntáng)中。
纪念堂(jìniàntáng)展陈区,宣讲小分队队长田稷龙对着一件件文物凝视(níngshì)良久:“沉浸在鲜活的历史故事里,我(wǒ)被教育着,也被感动着。”随着授课人的讲述,他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、体验到(dào)那些热血的战斗冲锋。党课结束后,场馆内的掌声经久不息。田稷龙知道,这堂课真正走进了官兵(guānbīng)心里。
这次主题党日活动,让(ràng)田稷龙对理论宣讲产生了全新理解(lǐjiě)。回到单位后,他立即召集小分队(xiǎofēnduì)队员展开一场讨论会,将自身感悟分享给战友们:如果想让理论更有穿透力,就要当(dāng)一个会讲故事的宣讲者,让口中的话语“自带画面感”。
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程。支队官兵来自天南海北,不同的经历、不同的故事交织在一起(yìqǐ),肯定能碰撞出动人的思想火花。”田稷龙(lóng)心中浮现出一个念头——如果能盘活支队官兵的“人才库”,激发(jīfā)群众性自我教育活力(huólì),理论宣讲或许能取得不一样的效果。
在支队的(de)支持引导下,“奋进号”理论(lǐlùn)宣讲小分队开始拓宽招录渠道,打破队员(duìyuán)身份和选拔(xuǎnbá)途径的限制,真正尝试让基层官兵“站C位”“唱主角”。他们还让队员自主设计宣讲形式,再由支队政治机关集中把关。
“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创新,激发官兵参与理论(lǐlùn)宣讲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(hé)创造性,从而形成自发学习、自我教育的良性循环。”该支队领导(lǐngdǎo)告诉记者。
打破套路,从“平面讲(jiǎng)”变为“立体讲”
田稷龙深知,要想让(ràng)“奋进号”理论宣讲小分队(xiǎofēnduì)打出自己的品牌,并不是一件容易事。
下一场宣讲该(gāi)如何实施?该支队领导的建议让田稷龙开拓了思路:“理论宣讲不一定局限在(zài)讲台,形式可以更加多元化。”就(jiù)在这时,经过层层选拔加入小分队的二级上士常央引起田稷龙的注意。
作为一名二次入伍战士,常央(chángyāng)重回军营(jūnyíng)立下的(de)第一个目标,就是要在部队“干出个样子来”。在中队干部骨干的支持帮带下,常央很快发挥自身优势,在岗位上崭露头角。
“你的成长经历足够打动人、激励人,但在宣讲舞台上,单纯(dānchún)的说教不一定能引起大家(dàjiā)兴趣(xìngqù)。”听到田稷龙的话,常央心中开始犯难,该如何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,才能起到良好的宣讲效果?
“不如我们一起去看看,其他人是怎么准备的。”那天,田稷(tiánjì)龙带着常央来到排练现场寻找答案(dáàn)。
自从决定在形式创新上下功夫,宣讲队员就纷纷展开“头脑风暴”,他们把官兵喜闻乐见的元素与军营主题、理论(lǐlùn)话题(huàtí)有机结合,融进(róngjìn)了宣讲中,让宣讲有灵魂,有意思。
一幕幕排练场景,让常央眼前一亮。他意识到,作为“精神食粮”的(de)烹饪者,同样要学会给官兵(guānbīng)“换胃口”,让大家保持新鲜感、提高兴趣度。和田稷龙讨论交流后,常央决定以访谈的形式完成此次宣讲(xuānjiǎng)。
那一天,随着访谈(fǎngtán)开始(kāishǐ),舞台后方的电子屏展示(zhǎnshì)了常央两次入伍的照片。同样戴着红花和绶带,但二次入伍那张照片上,常央变得更加成熟稳重,眼神也愈发坚毅。
那是2023年,退伍(tuìwǔ)返校完成学业后,他看到征兵宣传片中熟悉的训练场景,毅然选择再次报名(bàomíng)入伍。
“选择回到军营,你有过犹豫(yóuyù)吗?”作为主持人的田稷龙问道。
“选择的意义在于忠诚(zhōngchéng)内心。从普通一兵成长为骨干,我心中始终(shǐzhōng)有一个信念,真正的战士就应该在战位上燃烧(ránshāo)青春。”常央坚定地回答。
聚光灯下,常央从容地坐在舞台中央。作为(wèi)访谈“嘉宾(jiābīn)”,他和主持人以一问一答的(de)形式,为台下官兵呈现出一幅热血与汗水交织的成长画卷,并根据“无悔(wúhuǐ)”“荣誉”“平凡”“追梦”这4个主题词,回顾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。
“从二次入伍的角度来讲,我是一名老兵,但在追梦的征程上(shàng),我和大家都是‘新兵’。未来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,我都会挺起胸膛再出发,将每一次挑战(tiǎozhàn)化作自己成长道路上的闪光印记。”随着访谈进行,电子屏上同步显示出他为自己设置的“成长坐标系”——横轴是服役年限(niánxiàn),纵轴是能力水平(shuǐpíng),一条昂扬向上的成长曲线贯穿始终(shǐzhōng)。
访谈结束,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。常央的(de)宣讲让很多经历相似的官兵产生共鸣,在现场与他展开(zhǎnkāi)交流。
“为了准备这次访谈,我从身边战友的故事汲取(jíqǔ)到许多力量,希望能像他们一样不断拼搏、不断跨越(kuàyuè)。”常央告诉记者,他同样(tóngyàng)因为这场宣讲受益匪浅。
那天,整场宣讲(jiǎng)圆满落幕,台下不少经验丰富的“老(lǎo)政工”纷纷竖起大拇指:“理论宣讲从以往直来直去的‘平面讲’,转变为多种形式(duōzhǒngxíngshì)服务主题的‘立体讲’,对路的新招法更多了,官兵也变得更想听(tīng)、更爱听。”
来自身边的榜样,更能让人找到(zhǎodào)共鸣、找到方向、找到前行的力量
就在(zài)全新(quánxīn)的宣讲形式获得认可不久,田稷龙接到一名基层中队指导员的电话——该中队的班长陈海龙也想报名参加“奋进号”理论(lǐlùn)宣讲小分队。
翻看陈海龙的简历,田稷龙发现(fāxiàn),这名班长虽然没什么舞台经验,但入伍10年来,他经历(jīnglì)过(guò)步枪手、卫生员、班长等多个岗位历练,并在每个岗位上都取得不错的成绩。
“来自身边的(de)榜样,更能(gèngnéng)让人找到共鸣、找到方向、找到前行的力量。”一次会议上(shàng),该支队政治工作处领导的话,让田稷龙愈发坚定自己的想法:典型可以引领进步,通过挖掘身边榜样带动广大官兵,能在潜移默化中取得良好的教育宣传效果(xiàoguǒ)。
很快,田稷龙就打电话给那名(nàmíng)指导员,邀请陈海龙加入宣讲小分队。
过去10年间,陈海龙经历多次岗位调整,一次次突破自己(zìjǐ)的(de)舒适区,始终不敢停下学习的脚步。在他心里,这10年的攀登(pāndēng)之旅,每一个起伏、每一次前进,都离不开理论(lǐlùn)的指引。他像一棵树,在理论光芒的照耀下,渐渐生长(shēngzhǎng)出茁壮的根系和枝干,最终深深扎根于军营沃土。
正式宣讲时,陈海龙结合自身(zìshēn)成长(chéngzhǎng)经历,为大家讲述了他奋斗背后的力量源泉。
宣讲完毕,陈海龙的韧劲感染(gǎnrǎn)了(le)很多遇到过相似困境的官兵,也让他收获了不少“粉丝”,大学生士兵张瑞洁就是其中之一。
“从大学校门迈入部队营门,面临着新环境和新要求的(de)(de)考验,我一度十分迷茫。”张瑞洁告诉记者,“陈班长的成长故事,让我在反思自身的同时找到前进方向,能够更坦然地面对来自岗位(gǎngwèi)的挑战。”
自那天起,张瑞洁经常向陈海龙学习请教(qǐngjiào),并在中队骨干的帮带下成长为(wèi)一名“军体小教员”,多次在中队组织的创破纪录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。为向“偶像”看齐,他还报名参加了宣讲小分队的队员选拔(xuǎnbá):“‘奋进号’理论宣讲小分队给了我向上(xiàngshàng)生长的动力,我也(yě)想像陈班长那样不断挑战自我、超越自我。”
田稷龙告诉记者,随着巡回宣讲持续展开,越来越多官兵选择加入宣讲小分队,希望用自身的(de)成长经历、思考感悟感染更多战友(zhànyǒu)。
二级上士李丛越一上台就讲起“战斗”故事。他还原了一次无人机特情处置的经过,将此次行动的不足与复盘研究的对策娓娓道来(wěiwěidàolái),用身处哨位前沿的普通一兵视角,探讨(tàntǎo)扎根基层、建功军营的大(dà)课题。
“宣讲小分队(xiǎofēnduì)的队伍越来越壮大,有效激活群众性(qúnzhòngxìng)自我教育的一池春水。”该支队领导深有感触地说。
翻看“奋进号”理论宣讲(xuānjiǎng)小分队(xiǎofēnduì)的队员(duìyuán)清单,70多名身份与经历各不相同的宣讲队员,几乎覆盖了该支队(zhīduì)下属的全部基层单位。据该支队领导介绍,随着越来越多官兵报名参加宣讲小分队,他们的“人才库”还在不断扩容。
“组织理论宣讲不是为了‘灌满一桶水’,而是要‘点燃一把火’。让官兵带着自己的故事走上讲台(jiǎngtái),真正实现(shíxiàn)了‘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’的教育初衷。”该支队领导告诉记者,下一步,他们将(jiāng)充分发挥“奋进号”理论宣讲小分队的品牌效应,坚持用兵(yòngbīng)言兵语讲述真人真事、用真情实感激发(jīfā)强军斗志,努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新成效。
用兵(yòngbīng)言兵语激发强军斗志
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头脑里搞建设,只有精准对接(duìjiē)教育对象的所思所想所需,才能有的放矢、取得实效。当前,年轻(niánqīng)官兵普遍文化层次较高、民主意识较强,开展教育必须适应新特点,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,让他们感受到(dào)被尊重、被认可,从而(cóngér)不断增强参与教育的积极性(jījíxìng)、主动性。
近年来,全军各部队广泛组建理论(lǐlùn)宣讲小分队,将其作为深化理论武装、提升教育质效(zhìxiào)、丰富军营文化的重要抓手。组织开展理论宣讲,也应(yīng)充分发挥群众性自我教育效能(xiàonéng),把讲台交给官兵,让官兵用兵言兵语激发强军斗志。
开展群众性(qúnzhòngxìng)自我教育没有固定模式,只要是能发挥作用的方法手段,都可以积极尝试。在这一过程中(zhōng)(zhōng),应坚持从群众中来、到群众中去,努力探索官兵喜闻乐见的方法路子(lùzi)。应把大道理与个人成长结合(jiéhé)起来,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,让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动起来,使教育真正进入头脑、撬动心灵。
开展(kāizhǎn)群众性(qúnzhòngxìng)自我教育,领导机关应把握正确方向、摸准思想脉搏、加强正面引导、营造良好氛围,充分调动官兵参与教育的热情动力。要坚持紧扣主题、内容(nèiróng)为先,防止形式大于(dàyú)内容,场面热闹没有实效。与此同时,群众性自我教育与理论灌输、集中教育、经常性教育等形式并不矛盾(bìngbùmáodùn),各级应注重搞好融合渗透,让(ràng)不同教育形式在实践中相得益彰,共同发挥引导作用。
更多精彩资讯(zīxùn)请在应用(yìngyòng)市场下载(xiàzài)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(xīnwénxiànsuǒ)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(bǎnquán)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上等兵(shàngděngbīng)走上理论宣讲台
■耿向阳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赵梓淇(qí)
第一次参与理论宣讲,上等兵刘佳雨居然带(dài)了一支乐队——
“青春(qīngchūn)淬火百炼成钢,遵从心中的梦想,拿起手中(shǒuzhōng)的钢枪,驻守在需要的地方……”歌声激昂(jīáng),掌声雷动。面对台下近千名观众,刘佳雨没有一丝怯场。
这名武警河北总队邯郸支队某中队的(de)步枪手,将(jiāng)自己和战友(zhànyǒu)扎根军营、艰苦奋斗的故事创作成歌曲,用现场演唱的方式向支队官兵表达了他的宣讲主题:奋斗让我们在军营中闪光。
去年,刘佳雨初入军营,来到武警邯郸支队某中队。这里(zhèlǐ)的军旅生活并没有想象(xiǎngxiàng)中那样轰轰烈烈,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站岗执勤。理想和现实(xiànshí)的落差,让刘佳雨心情有点失落。
一次在荣誉室(róngyùshì)(róngyùshì)进行的教育活动结束后,中队指导员叫住刘佳雨(liújiāyǔ):“你大学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,现在支队理论宣讲小分队正在招录队员。我相信,只要你努力,也能为这间荣誉室留下些什么……”听了指导员的话,刘佳雨有些(yǒuxiē)跃跃欲试,但想到自己入伍没多久,他心中(xīnzhōng)难免有些顾虑。
“大胆去吧!放下包袱,我们大家都会(huì)支持你。”在指导员的鼓励下,刘佳雨最终向宣讲小分队提交了(le)入队申请。而后,他(tā)利用自己在大学时掌握的PPT制作和(hé)播音主持技巧,为战友们认真讲解党的创新理论,凭借优异表现取得了宣讲小分队的“入场券”。
在准备第一次宣讲的过程中,小分队队长田稷龙鼓励刘佳雨发挥个人特长,创新宣讲形式,不要把(bǎ)理论宣讲局限在传统讲台。最终,刘佳雨作出了一个大胆(dàdǎn)决定——用现场演唱的方式(fāngshì)登台宣讲。
那是一段忙碌(mánglù)、疲惫而充实的时光。为了收集素材创作(chuàngzuò)原创(yuánchuàng)歌曲,刘佳雨(liújiāyǔ)常常忙到深夜,也一次次被身边战友的事迹所感动:驻地发生山体滑坡,中队官兵作为第一梯队进驻灾区,为受灾群众打开生命通道(tōngdào);将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,中队官兵顶着烈日运送战备物资,每个人的军装都被汗水浸透……他将这些故事带来的触动写进歌词(gēcí),并将这首歌命名为《寻光》。
宣讲当天,刘佳雨站(zhàn)在舞台中央,将歌中的故事唱给全支队官兵。歌曲终了,面对台下雷鸣般的掌声,他心中(xīnzhōng)满是自豪。
创作的过程、宣讲的过程,同样也是成长的过程。成为宣讲队员后,刘佳雨不仅收获了(le)战友的赞许与信赖,还有许多帮助与支持。大家都说,他在工作(gōngzuò)生活(shēnghuó)中越来越积极开朗,走上台时甚至“自带光芒”。
作为一名上等兵,刘佳雨能够(nénggòu)加入(jiārù)宣讲小分队,为理论宣讲带来新的变化,离不开该支队(zhīduì)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不懈探索。据了解,他们不仅在内容形式创新上下足功夫,还在支队各级遴选宣讲队员(duìyuán)。刘佳雨正是经过了面试、考评、答辩的层层(céngcéng)关口,最终成为理论宣讲小分队一员。
随着宣讲小分队的运转日益成熟(chéngshú),一场场“接地气”“冒(mào)热气”“有人气”的理论宣讲不断呈现在官兵面前。同时,越来越多“刘佳雨们”报名加入宣讲小分队,为支队思想政治教育(jiàoyù)带来更多创新活力。
“奋进号”理论宣讲小分队的创新(chuàngxīn)之路
■解放军报(jiěfàngjūnbào)特约记者 耿鹏宇 赵梓淇
武警(wǔjǐng)河北总队邯郸支队“奋进号”理论宣讲小分队为基层官兵宣讲。(田稷(tiánjì)龙 摄)
一次“失利”,引发一场(yīchǎng)理论宣讲的“自我革新”
回想起那次宣讲“失利”,一级上士李德松至今(zhìjīn)还有些惭愧。
当时,李德松刚在上级组织的优秀政治教员比武中取得名次,受邀加入武警邯郸支队“奋进号”理论宣讲小分队参加巡回宣讲。没想到在互动环节(huánjié)中,他却被台下一名战士“问住了”——“李班长,您(nín)刚才讲的故事(gùshì)我们在教育课上听过很多遍(hěnduōbiàn),请问(qǐngwèn)您有没有什么新的见解或案例分享?”
这个意外插曲让李德松和宣讲(xuānjiǎng)队员意识到:“如果只是简单搭台为大家上教育课,那么组建小分队(xiǎofēnduì)就失去了意义。”
“好的理论课,应该是不用本子(běnzi)记也能刻进人心里的。”复盘会上,基层官兵代表(dàibiǎo)表示,“对于一些问题,大家虽然有基本判断,但难以说服自己,需要理论宣讲来(lái)指明方向。”
那场复盘会后,许多宣讲队员都开始深入思考,到底该如何发挥好“奋进号”理论宣讲的品牌作用,让台下(táixià)官兵感受到思想共鸣(gòngmíng)。
事情的转机,发生在一次主题党日活动(huódòng)。
那次,该支队和驻地某红色教育基地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。为增加党课教育的互动性,该基地把党课授课地点(dìdiǎn)设置在一座烈士(lièshì)纪念堂(jìniàntáng)中。
纪念堂(jìniàntáng)展陈区,宣讲小分队队长田稷龙对着一件件文物凝视(níngshì)良久:“沉浸在鲜活的历史故事里,我(wǒ)被教育着,也被感动着。”随着授课人的讲述,他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、体验到(dào)那些热血的战斗冲锋。党课结束后,场馆内的掌声经久不息。田稷龙知道,这堂课真正走进了官兵(guānbīng)心里。
这次主题党日活动,让(ràng)田稷龙对理论宣讲产生了全新理解(lǐjiě)。回到单位后,他立即召集小分队(xiǎofēnduì)队员展开一场讨论会,将自身感悟分享给战友们:如果想让理论更有穿透力,就要当(dāng)一个会讲故事的宣讲者,让口中的话语“自带画面感”。
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程。支队官兵来自天南海北,不同的经历、不同的故事交织在一起(yìqǐ),肯定能碰撞出动人的思想火花。”田稷龙(lóng)心中浮现出一个念头——如果能盘活支队官兵的“人才库”,激发(jīfā)群众性自我教育活力(huólì),理论宣讲或许能取得不一样的效果。
在支队的(de)支持引导下,“奋进号”理论(lǐlùn)宣讲小分队开始拓宽招录渠道,打破队员(duìyuán)身份和选拔(xuǎnbá)途径的限制,真正尝试让基层官兵“站C位”“唱主角”。他们还让队员自主设计宣讲形式,再由支队政治机关集中把关。
“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创新,激发官兵参与理论(lǐlùn)宣讲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(hé)创造性,从而形成自发学习、自我教育的良性循环。”该支队领导(lǐngdǎo)告诉记者。
打破套路,从“平面讲(jiǎng)”变为“立体讲”
田稷龙深知,要想让(ràng)“奋进号”理论宣讲小分队(xiǎofēnduì)打出自己的品牌,并不是一件容易事。
下一场宣讲该(gāi)如何实施?该支队领导的建议让田稷龙开拓了思路:“理论宣讲不一定局限在(zài)讲台,形式可以更加多元化。”就(jiù)在这时,经过层层选拔加入小分队的二级上士常央引起田稷龙的注意。
作为一名二次入伍战士,常央(chángyāng)重回军营(jūnyíng)立下的(de)第一个目标,就是要在部队“干出个样子来”。在中队干部骨干的支持帮带下,常央很快发挥自身优势,在岗位上崭露头角。
“你的成长经历足够打动人、激励人,但在宣讲舞台上,单纯(dānchún)的说教不一定能引起大家(dàjiā)兴趣(xìngqù)。”听到田稷龙的话,常央心中开始犯难,该如何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,才能起到良好的宣讲效果?
“不如我们一起去看看,其他人是怎么准备的。”那天,田稷(tiánjì)龙带着常央来到排练现场寻找答案(dáàn)。
自从决定在形式创新上下功夫,宣讲队员就纷纷展开“头脑风暴”,他们把官兵喜闻乐见的元素与军营主题、理论(lǐlùn)话题(huàtí)有机结合,融进(róngjìn)了宣讲中,让宣讲有灵魂,有意思。
一幕幕排练场景,让常央眼前一亮。他意识到,作为“精神食粮”的(de)烹饪者,同样要学会给官兵(guānbīng)“换胃口”,让大家保持新鲜感、提高兴趣度。和田稷龙讨论交流后,常央决定以访谈的形式完成此次宣讲(xuānjiǎng)。
那一天,随着访谈(fǎngtán)开始(kāishǐ),舞台后方的电子屏展示(zhǎnshì)了常央两次入伍的照片。同样戴着红花和绶带,但二次入伍那张照片上,常央变得更加成熟稳重,眼神也愈发坚毅。
那是2023年,退伍(tuìwǔ)返校完成学业后,他看到征兵宣传片中熟悉的训练场景,毅然选择再次报名(bàomíng)入伍。
“选择回到军营,你有过犹豫(yóuyù)吗?”作为主持人的田稷龙问道。
“选择的意义在于忠诚(zhōngchéng)内心。从普通一兵成长为骨干,我心中始终(shǐzhōng)有一个信念,真正的战士就应该在战位上燃烧(ránshāo)青春。”常央坚定地回答。
聚光灯下,常央从容地坐在舞台中央。作为(wèi)访谈“嘉宾(jiābīn)”,他和主持人以一问一答的(de)形式,为台下官兵呈现出一幅热血与汗水交织的成长画卷,并根据“无悔(wúhuǐ)”“荣誉”“平凡”“追梦”这4个主题词,回顾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。
“从二次入伍的角度来讲,我是一名老兵,但在追梦的征程上(shàng),我和大家都是‘新兵’。未来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,我都会挺起胸膛再出发,将每一次挑战(tiǎozhàn)化作自己成长道路上的闪光印记。”随着访谈进行,电子屏上同步显示出他为自己设置的“成长坐标系”——横轴是服役年限(niánxiàn),纵轴是能力水平(shuǐpíng),一条昂扬向上的成长曲线贯穿始终(shǐzhōng)。
访谈结束,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。常央的(de)宣讲让很多经历相似的官兵产生共鸣,在现场与他展开(zhǎnkāi)交流。
“为了准备这次访谈,我从身边战友的故事汲取(jíqǔ)到许多力量,希望能像他们一样不断拼搏、不断跨越(kuàyuè)。”常央告诉记者,他同样(tóngyàng)因为这场宣讲受益匪浅。
那天,整场宣讲(jiǎng)圆满落幕,台下不少经验丰富的“老(lǎo)政工”纷纷竖起大拇指:“理论宣讲从以往直来直去的‘平面讲’,转变为多种形式(duōzhǒngxíngshì)服务主题的‘立体讲’,对路的新招法更多了,官兵也变得更想听(tīng)、更爱听。”
来自身边的榜样,更能让人找到(zhǎodào)共鸣、找到方向、找到前行的力量
就在(zài)全新(quánxīn)的宣讲形式获得认可不久,田稷龙接到一名基层中队指导员的电话——该中队的班长陈海龙也想报名参加“奋进号”理论(lǐlùn)宣讲小分队。
翻看陈海龙的简历,田稷龙发现(fāxiàn),这名班长虽然没什么舞台经验,但入伍10年来,他经历(jīnglì)过(guò)步枪手、卫生员、班长等多个岗位历练,并在每个岗位上都取得不错的成绩。
“来自身边的(de)榜样,更能(gèngnéng)让人找到共鸣、找到方向、找到前行的力量。”一次会议上(shàng),该支队政治工作处领导的话,让田稷龙愈发坚定自己的想法:典型可以引领进步,通过挖掘身边榜样带动广大官兵,能在潜移默化中取得良好的教育宣传效果(xiàoguǒ)。
很快,田稷龙就打电话给那名(nàmíng)指导员,邀请陈海龙加入宣讲小分队。
过去10年间,陈海龙经历多次岗位调整,一次次突破自己(zìjǐ)的(de)舒适区,始终不敢停下学习的脚步。在他心里,这10年的攀登(pāndēng)之旅,每一个起伏、每一次前进,都离不开理论(lǐlùn)的指引。他像一棵树,在理论光芒的照耀下,渐渐生长(shēngzhǎng)出茁壮的根系和枝干,最终深深扎根于军营沃土。
正式宣讲时,陈海龙结合自身(zìshēn)成长(chéngzhǎng)经历,为大家讲述了他奋斗背后的力量源泉。
宣讲完毕,陈海龙的韧劲感染(gǎnrǎn)了(le)很多遇到过相似困境的官兵,也让他收获了不少“粉丝”,大学生士兵张瑞洁就是其中之一。
“从大学校门迈入部队营门,面临着新环境和新要求的(de)(de)考验,我一度十分迷茫。”张瑞洁告诉记者,“陈班长的成长故事,让我在反思自身的同时找到前进方向,能够更坦然地面对来自岗位(gǎngwèi)的挑战。”
自那天起,张瑞洁经常向陈海龙学习请教(qǐngjiào),并在中队骨干的帮带下成长为(wèi)一名“军体小教员”,多次在中队组织的创破纪录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。为向“偶像”看齐,他还报名参加了宣讲小分队的队员选拔(xuǎnbá):“‘奋进号’理论宣讲小分队给了我向上(xiàngshàng)生长的动力,我也(yě)想像陈班长那样不断挑战自我、超越自我。”
田稷龙告诉记者,随着巡回宣讲持续展开,越来越多官兵选择加入宣讲小分队,希望用自身的(de)成长经历、思考感悟感染更多战友(zhànyǒu)。
二级上士李丛越一上台就讲起“战斗”故事。他还原了一次无人机特情处置的经过,将此次行动的不足与复盘研究的对策娓娓道来(wěiwěidàolái),用身处哨位前沿的普通一兵视角,探讨(tàntǎo)扎根基层、建功军营的大(dà)课题。
“宣讲小分队(xiǎofēnduì)的队伍越来越壮大,有效激活群众性(qúnzhòngxìng)自我教育的一池春水。”该支队领导深有感触地说。
翻看“奋进号”理论宣讲(xuānjiǎng)小分队(xiǎofēnduì)的队员(duìyuán)清单,70多名身份与经历各不相同的宣讲队员,几乎覆盖了该支队(zhīduì)下属的全部基层单位。据该支队领导介绍,随着越来越多官兵报名参加宣讲小分队,他们的“人才库”还在不断扩容。
“组织理论宣讲不是为了‘灌满一桶水’,而是要‘点燃一把火’。让官兵带着自己的故事走上讲台(jiǎngtái),真正实现(shíxiàn)了‘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’的教育初衷。”该支队领导告诉记者,下一步,他们将(jiāng)充分发挥“奋进号”理论宣讲小分队的品牌效应,坚持用兵(yòngbīng)言兵语讲述真人真事、用真情实感激发(jīfā)强军斗志,努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新成效。
用兵(yòngbīng)言兵语激发强军斗志
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头脑里搞建设,只有精准对接(duìjiē)教育对象的所思所想所需,才能有的放矢、取得实效。当前,年轻(niánqīng)官兵普遍文化层次较高、民主意识较强,开展教育必须适应新特点,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,让他们感受到(dào)被尊重、被认可,从而(cóngér)不断增强参与教育的积极性(jījíxìng)、主动性。
近年来,全军各部队广泛组建理论(lǐlùn)宣讲小分队,将其作为深化理论武装、提升教育质效(zhìxiào)、丰富军营文化的重要抓手。组织开展理论宣讲,也应(yīng)充分发挥群众性自我教育效能(xiàonéng),把讲台交给官兵,让官兵用兵言兵语激发强军斗志。
开展群众性(qúnzhòngxìng)自我教育没有固定模式,只要是能发挥作用的方法手段,都可以积极尝试。在这一过程中(zhōng)(zhōng),应坚持从群众中来、到群众中去,努力探索官兵喜闻乐见的方法路子(lùzi)。应把大道理与个人成长结合(jiéhé)起来,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,让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动起来,使教育真正进入头脑、撬动心灵。
开展(kāizhǎn)群众性(qúnzhòngxìng)自我教育,领导机关应把握正确方向、摸准思想脉搏、加强正面引导、营造良好氛围,充分调动官兵参与教育的热情动力。要坚持紧扣主题、内容(nèiróng)为先,防止形式大于(dàyú)内容,场面热闹没有实效。与此同时,群众性自我教育与理论灌输、集中教育、经常性教育等形式并不矛盾(bìngbùmáodùn),各级应注重搞好融合渗透,让(ràng)不同教育形式在实践中相得益彰,共同发挥引导作用。
更多精彩资讯(zīxùn)请在应用(yìngyòng)市场下载(xiàzài)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(xīnwénxiànsuǒ)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(bǎnquán)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